日前,任教于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的Isabelle Sacareau教授莅临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为旅游管理(中法合作)专业2010级学生授《山地旅游》课程。
Sacareau教授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课的中心研究方法,即从旅游行为视角出发,理解山地旅游现象。课程第一部分为山地旅游的发展历程,教授从人对山的新视角方面具体讲解了山地旅游的起源、发展及演变。教授首先指出,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山地的看法大有不同。在十八世纪前,山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危险、贫穷和交流障碍的象征。由于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自然美学的感性,欧洲人对山的看法逐渐改变且同时出现了第一批山区夏季度假地(例如位于勃朗峰脚下的法国小城霞慕尼)。北美人看待山地的视角则与欧洲人不同,山对于他们而言是“原始自然”的代名词,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——黄石公园也也是在此背景下产生。亚洲人关于“山”的审美观则因为文化、宗教影响而显得品味独特。
其次教授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,着重介绍了山地旅游在欧洲的发展历程。十八世纪,由于山被认为是健康、安逸的源泉,温泉疗法兴起,病人和老人经常前往欧洲各大山脉温泉疗养地。十九世纪,山地气候医疗在阿尔卑斯山等地发展迅速。紧接着教授结合图片生动地为同学们展现了山地运动的多样性,包括登山运动、攀登、漂流、皮划艇以及室内攀岩、爬树训练等。
再次,教授强调了冬季运动在欧洲山地旅游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,它促进了山地冬季旅游的出现并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。Sacareau教授从瑞士的Saint-Moritz夏季度假区迎接的第一批冬季旅游者的例子展开描述。二十世纪处,随着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,冬季运动器材愈发先进,度假区设施条件逐年改善,牵引装置的发明将滑雪胜地的改革推进一大步。教授先后举例、分析、比较了四代滑雪度假区的各自不足及改进方式。第一代滑雪度假区(1920-1950)因其在奥地利、瑞士等国的成功,又被称为日耳曼模式:地产归当地人所有,依托于当地村庄与农业、畜牧业和谐相处。第二代滑雪度假区建在山上牧草地区,大量私有投资者介入导致同一地区建筑物风格迥异,且缺少一体化的区域发展计划。教授着重指出法国政府在第三代滑雪度假区扮演了重要角色。为了发展滑雪度假区不仅满足正增长的法国人需求,同时吸引外国旅游者,更为了振兴山区经济,减少山区人口外流,法国政府投资建造基础设施,改善安全服务措施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地处Alpes山区的阿沃里阿兹(Avoriaz)和普拉涅(La plagne)滑雪场。第四代滑雪场所在海拔1600m以上,建筑风格简约自然,如Valmorel滑雪场。接着,教授列举了智利、伊朗、摩洛哥等地滑雪场的例子分析了世界上冬季运动的扩散,并简略介绍了高山地区徒步游和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。
最后,教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全球变暖对未来山地滑雪运动的影响,现场气氛活跃。最后,教授结合图片分析了世界旅游胜地分布特点及游客移动流。
Isabelle Sacareau教授不但善于引经据典,而且将知识点与图表相结合,同时结合大量案例,使得同学们理解得更加深刻,获益匪浅。据悉,Isabelle Sacareau教授是本学期继Clémence Ratel、Benjamin Taunay、Pilippe Violier、Marie-Jeanne Trousset、Cécile Clergeau、Miguel Ségui Llinas之后的第七位来我院授课旅游专业老师,也是旅游管理(中法合作)专业2010级学生最后一次外籍教师授课。中法班同学即将在今年9月赴法国昂热大学学习,通过三年多位外籍教师全法语教学,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知识,拓展了视野,更提前适应了外语环境,为留学期间深入法国课堂学习做好准备。

